化碟為蝶
深圳科學高中牛程老師
小王認為,徐悲鴻在藝術領域原本就不是墨碟,他的能力配上努力,才取得了頂尖的成績;而真正的墨碟,再努力也達不到前者的高度。
真的如此嗎?我并不認同。
。ㄋ祛I取任務,明確表達自己的看法,不需要苦思冥想怎樣開頭,開門見山不是挺好嗎?。
盡管人的能力有大小,但沒有一個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,畢竟,人不是器具,不會無法改變容量。由于沒有能力可變的意識,小王錯誤地認為有些人是真的墨碟。顯然,這是一種思想上的作繭自縛。實際上,人的能力時刻都處于動態變化中。哪怕一個人當下是墨碟,也要知道自己是一只可變的墨碟。只要方向正確、方法得當,墨碟最終會破繭成蝶,翩躚在更廣闊的空間。
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提出,當人認為能力可變,從而選擇努力提升時,往往易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;如果覺得能力不可變,就會轉而在意天賦的高低,不努力不挑戰不突破。這樣一來,墨碟真的只能做墨碟,甚至還會變小變淺,連原來的容量都不具備了。假如徐悲鴻不曾擺脫沮喪、潛心耕耘,他的水平恐怕會一直在又淺又小處停留;仲永倒是天資聰穎,卻因止步不前退化成墨碟。這些,不恰恰說明了人有可變性嗎?因此,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生而為碟。
此外,小王不該質疑努力之于墨碟的意義。事實上,想要化碟為蝶,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努力。能力的提升,是努力帶來的結果,而不是讓努力有效的前提。那些用心成為最優秀墨碟的人,正是靠著努力,最終成蝶。他們的拼搏與專注,打破了墨碟的局限,引導其飛翔在各自領域的巔峰。退一步說,即使不能化蝶,我們也要為了尺寸之間的清澈豐盈而努力,哪怕盛的水再少再淺,終究好過空無一物的貧乏干涸。更何況,只要肯努力,人一定能超越過去如碟的自己。
你是否曾以為自己是墨碟而收起了從未伸展過的翅膀?任何人在任何時刻,都不該套上墨碟的枷鎖,去禁錮生命的可變性。加繆有句話說得好,對未來的真正慷慨,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。與其為碟糾結懷疑,不如為蝶腳踏實地。
如此,或許短暫為墨碟,卻終究會起舞如蝴蝶。
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在班會上,班主任李老師講了這樣一個勵志故事:
1919年,一個中國年輕人到法國去學習油畫和素描。在那里他好像走進了一片藝術的海洋。在大開眼界之后,他卻變得非常悲觀。他指著畫桌上的墨碟對老師說:我就是只墨碟,又小又淺,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達到藝術海洋的深廣境界。
老師微微一笑,說:年輕人,如果你真的是一只小小的墨碟,那么請你別去和海洋比深廣,把自己的墨碟裝上最滿的水,你就會是一只最優秀的碟子!
從那以后,他就重新愛上繪畫,請教大師,臨摹繪畫杰作,在畫室里沉浸于自己的墨碟里,堅持下來,沒過幾年,他就創作出幾幅被名家稱贊的畫作。這個年輕人是徐悲鴻!
李老師講完故事,讓同學們分享感想。有的同學說‘墨碟’雖淺,裝滿水,也可以成為最優秀的人;小王同學提出相反的看法,他認為:徐悲鴻本身不是一只又小又淺的墨碟,他后來的成就證明他是大師級的人物;而那些真的是又小又淺墨碟的人,即便他再努力,他也永遠無法成為一個某領域的大師。
假設你是另一位發言者,請針對小王的看法(可支持,可反駁,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見),寫一篇議論性文章。選好角度,自擬標題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。